政策法规
旋挖钻机迎来发展第二春
2013-01-24 00:00  浏览:947
旋挖钻机是一种适合建筑基础工程中成孔作业的施工机械,适用于砂土、粘性土、粉质土等土层施工,在灌注桩、连续墙、基础加固等多种地基基础施工中有着广泛应用。旋挖钻机行业在国内的发展  十年前,国内知晓旋挖钻机的人少之又少,即便是需要进行大量桩基础施工的桥梁工程,也基本采用冲击钻及人工挖孔的落后工艺,当时,国内有限的旋挖钻机全部依靠进口。  2000年,徐工集团成功研制了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KHU2000旋挖钻机,由此打破了国外旋挖钻机产品的垄断局面。  2003年,得益于青藏铁路工程以及北京奥运工程等的带动,旋挖钻机的市场认知度迅速提高,市场容量急剧扩大。  市场需求的高涨吸引了国内大型工程机械企业的争相进入,三一、徐工、中联重科和山河智能等纷纷涉足,并迅速抢占了市场份额。2005年后,国内品牌旋挖钻机已基本替代了国外品牌,2006年以来,旋挖钻销量更是连年呈现跨越式增长。据有关数据统计,国内旋挖钻销量在2009年达到1200台,2010年突破1700台, 2011年达到1800台左右。  2012年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国内旋挖钻市场出现了一定波动,尤其在上半年,铁路建设曾出现短暂的停滞期,对旋挖钻销售造成了不利影响,但下半年,铁路建设获得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后,投资大幅增长,旋挖钻销售也再度重现上升势头。  据中国工程机械商贸网初步统计,目前国内约50个品牌数百个型号旋挖钻机市场总量约为9000台,其中国产占90%左右,国外二手旋挖钻也有一定比例,约为5%。 旋挖钻机行业的竞争情况分析  据中国工程机械商贸网记者了解,作为典型的寡头垄断竞争行业,目前国内旋挖钻机行业市场集中度很高,三一、徐工、山河智能、中联重科和宇通重工等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2012年旋挖钻行业告别持续多年的单边上扬局面,一度停滞扩张的市场空间加上不断升级的市场竞争,令不少企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保持住领先优势,各大巨头也在争相发力,致力抢夺第一宝座。中国工程机械商贸网分析师认为,旋挖钻行业专业性要求非常高,买方相对集中,个性化需求大,同时与施工紧密结合,这对企业的销售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成功实现销售,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变革营销手段,加大服务营销、技术性营销力度,将重心转向全面满足客户需求,通过帮助客户掌握产品使用方法、施工工法,帮助客户顺利完成工程等种种手段提升客户满意度,最终实现销售以及回款。  据了解,回款难已成为许多旋挖钻制造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旋挖钻机作为机电液一体化程度很高的大型高科技工程机械产品,其产品价值很高,而为了争夺客户,行业普遍存在融资租赁等分期付款方式,如果不能顺利回款的话,往往对企业资金链造成很大压力,这也是2012年旋挖钻行业面临的一大突出问题。  另外,同工程机械其它行业类似,旋挖钻机的很多关键元器件、特殊原材料被国外少数企业技术垄断,进口依赖性很大,更占据了相当比例的产品成本。在基础部件价格持续上涨、企业利润持续降低的情况下,如何保证研发投入,实现产品升级换代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旋挖钻机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首先,从产品的性能优势来看,旋挖钻机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仍将作为主要的桩工机械产品,不存在被替代的威胁。尤其在桩径大、钻孔深的桩工程中,旋挖钻机的优势明显:其性能好、效率高,且污染小,在公路、铁路、桥梁与大型高层建筑物的桩基础工程中已成为首选设备,具有明显的优势。参考国外形势:灌注桩钻机设备中,旋挖钻机占到2/3,可见旋挖钻在国内工程施工中有着广阔的用武之地。再看市场需求。在中国,可以说2003年青藏铁路工程以及北京奥运工程等的推动促成了旋挖钻机行业的第一次腾飞,那么2012年下半年起兴起的轨道交通建设热潮以及城镇化持续推进等带来的巨大工程量无疑将成为旋挖钻行业实现再次腾飞的又一契机。  2012年是中国地铁建设“井喷”之年,多地轨道交通投资规划相继获得批复,将成为拉动旋挖钻机产品销售量的有力支撑。据中国工程机械商贸网记者了解,中国目前已经建成并开通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为1700多公里,已批复34个城市的近期建设规划一共有177个项目,141条线路,总里程大约是4382公里,总投资超过了2万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有近50个城市发展轨道交通,网络总规模超过7000公里左右。  另外,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快速推进,基建、地产投资反弹和政府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包括交通、水利、城市建设、资源开发等在内的开发项目如火如荼地展开,这些都为旋挖钻机的销售提供了有利的市场环境。对此,面对广阔的市场空间,国内旋挖钻机生产企业有必要进行整合升级,致力于追求技术进步,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并共同推动行业走向可持续性发展。  首先,各企业应苦练内功,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品部件基础性试验和可靠性试验,加强产品的精细化制作,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其次,要创新营销模式,加强客户需求研究,大力推行技术性营销,努力实现与客户的双赢,与行业共同成长;再次,企业要继续加大出口力度,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最终在世界范围内与国际品牌进行抗衡,真正做到立足中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