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床工具企业如何调整发展思路
2013-03-12 00:00 浏览:325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较为低迷的阶段,尤其是机床工具企业与早几年相比仍是有一定的下滑,所以如何调整发展思路,产业结构合理平衡尤为重要。 我国今年前三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53,4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其中:一季度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三季度增长7.4%。虽比往年大幅下滑,但在全球已属最快,有数据为证:在“金砖国家”中,俄罗斯今年估计能实现4.5%的增长率;印度今年头两个季度的增长率为5.3%,但卢比对美元却贬值了23%,下半年也好不到哪里去;巴西货币(雷亚尔)今年贬值了7%,其GDP年均增长率去年只有2.7%,今年估计下降为2.5%。由此可见,我国经济增速仍处于高位。同时,按可比价格计算,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0%,增速比上半年回落了0.5个百分点,也还说得过去。 但是,虽然这样的增长速度令世界各国羡慕,但国内很多行业企业却已经感受到市场形势逆转,经营困难增大,甚至出现了销售大幅下滑的情况。难道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必须达到9%-10%的水平才能过得下去?假如今后8%左右的中速增长成为常态,各行各业又该如何面对?这是当前必须认真思考的紧迫问题。也就是说,广大企业必须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以便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及时提出因应对策。 我国经济发展正在经历转折性变化:告别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时代,进入“稳增长、调结构、控通胀”三者并重的新阶段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央一再强调,要着力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矛盾,但此后真正的行动并不多。今年中央主动下调增长指标,表明了一种决心,即: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要动真格了。对每个企业来说,这意味着经营环境要发生很大变化,发展战略必须随之调整。下面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来勾画一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和将要经历的变化轮廓,供大家参考。 我国经济告别两位数高速增长时代,今后7%-8%的GDP年增长率将成为常态,企业必须调整战略,适应新的发展环境 在今年的全国人代会上,温家宝总理宣布,中国政府2012年的年度经济增长目标为7.5%,与“十二五”规划建议年均增长率7%的目标相衔接。与改革开放以来平均10%左右的增速相比,显然有了大幅下降。我们理解,这代表了国家要加快推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决心。 温总理强调,降低增长率目标是为了“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由此可见,这次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动行动。 今年经济增速大幅下滑,各行各业日子都不好过,希望中央再次实施刺激政策来“稳增长”的呼声很高。但今年已经过去了三个季度,经济主管部门一再表态,不会再次出台类似“四万亿”的刺激政策,只是在货币和财政政策方面采取了一些正常的反周期操作,如降息、降准(备金)、结构性减税等。当然,为了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杜绝“硬着陆”的可能性,中央在投资方面还是有所动作,如优先启动“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等,据传规模达一万多亿。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投资积极性很高,最近,部分省市以“稳增长”名义提出的投资计划已达十几万亿,但并未大规模启动。可见,政府已经吸取了教训,对出台稳增长的措施比较慎重。 为什么大规模的刺激政策不能再用了?一些著名经济学家指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多年来实行凯恩斯主义的刺激政策,通俗地讲,就是由政府大量投资来创造需求。初期的时候,你会看到什么都好,GDP增速恢复很快,CPI涨幅其实也不太大。大家会说凯恩斯主义很神,工资也涨了,收入也高了,产品也好卖了,物价也没涨太高。但是,根据上世纪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凯恩斯主义的投资刺激政策的最大问题是不可持续,到了后期,通胀开始显现出来,增长又开始下滑,出现滞胀局面,使宏观政策面临两难选择,这就是当前我国经济的真实写照。因此,解决办法是,通过深化改革,改弦更张,使经济活动回归市场,彻底告别凯恩斯主义,大量减少政府的具体参与,使我国经济发展重现活力。 以上就是我国经济学界向政府提出的缓解当前困境、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政策建言,看来政府是听进去了。当然,距离真正解决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经济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是重建出口、投资和消费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 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容十分丰富,但从我国宏观经济层面来看,当前调整经济结构的最大课题是扩大内需,重建出口、投资和消费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综观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动力都是出口、投资和消费“三驾马车”,而且消费是主力。而我国则倒过来,以出口、投资为主力,消费长期受到抑制,导致经济发展严重失衡。这就是当前经济发展问题的症结所在。 当然,必须看到,最近十年,出口和投资两大动力对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这种作用也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上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大刀阔斧地走上了市场化改革道路,其中有两件大事直接影响了新世纪十年的高速发展。一是1998年启动的住房商品化改革,为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二是2001年加入WTO,使我国开启了参与经济全球化和进入世界市场的大门。十年来,我国货物出口年均增长21.6%,自2009年起超过德国,连续三年居全球出口第一位,占据世界市场10.4%的份额。十年来,我国房地产的市场规模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房地产开发在中国的投资中独占鳌头,约占GDP的10%和总投资的25%,迅速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出口和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发展和巨大的投资需求,有力支持了我国经济的全面高速增长,各行各业都感到日子好过。 如今这种好日子遇到了挑战。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需求不振,加上欧债危机久拖不决,使我国的第一出口大户欧盟市场出现了负增长。前三季度出口增长仅为7.4%,比去年同期增幅减少了2/3。与此同时,房地产业泡沫日趋严重,迫使国家对房地产实行调控,更是影响了国内超过50%相关行业的增长,使原本就规模失衡的内需市场更现疲态,经济发展形成了内外交困的不利局面。 下面,就出口、投资和消费“三驾马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担当的角色和存在的问题,作一些简要说明和分析。 ①出口方面:自2009年起,我国超越德国并连续三年保持全球出口第一位,占据世界出口市场10.4%的份额。十年来,我国货物出口增长了4.93倍,而同期全球增长仅为1.46倍。显然,在这样高的基数上,要和过去一样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是不可能的。即使欧美市场需求恢复,全球市场也已经无法吸收中国如此庞大的出口了。 ②投资方面:过去10年中,我国投资占GDP的比重已从本世纪初的40%左右上升至接近50%,为全球最高水平。 在国际上,发展中国家投资率平均为20%-30%,发达国家则为15%-20%。我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百废待兴,适当地扩大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是有必要的。但是,过分利用投资手段(特别是政府直接投资)来提高增长速度,会导致经济发展严重失衡,不但挤压了居民的合理消费空间,还会诱发一系列风险,如通货膨胀、资源价格上涨、资产泡沫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风险等。 ③消费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年均增长9.8%,居全球第一。而居民消费率反而从1985年的53%下降到2009年的35.1%,反差十分巨大。当今大多数国家的居民消费率都在50%-70%之间,也就是说,消费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我国则反其道而行之,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显然,最高管理层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近年来不断加强对民生的关注,并在中长期发展战略上,明确了扩大内需的重点方针,这是完全正确的。但应该看到,扩大内需并不是给老百姓增加一点工资这么简单,而是涉及到进一步完善经济的市场化改革、改变社会分配格局的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之功。 综上所述,调节好了出口、投资和消费之间的平衡关系,就解决了中国经济最大的结构问题。可以说,这个结构调整好了,目前经济社会生活中备受困扰的诸多问题,如:内外失衡、环境资源、增长方式、外汇超储、汇率机制、贸易摩擦乃至社会稳定问题等等,都可以得到极大的缓解和改善。原因很简单: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标,背离了这一点去片面追求高速增长,扭曲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必然会引发上述种种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了,其他矛盾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