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闻
工业车辆十年增长15倍 格局面临洗牌
2013-03-01 00:00  浏览:841
“2013年我国工业车辆的行业走势一二季度不明确向上,但第二季度末、第三季度会有反弹,预计全年销量可以恢复到2011年的水平,而年均增长速度估计会达到5%~7%。”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业车辆分会秘书长张洁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十年间工业车辆增长15倍  回顾这几年工业车辆行业的发展,张洁表示,从本世纪开始,工业车辆经过了长足、快速的发展。销售量从2001年的2万台,猛增到2011年的31万台,十年中增长了15倍。  受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我国工业车辆的销量从2011年第三季度开始下行,一直延续到2012年7月。不过从2011年的销量来看,堪称达到了近十年来销量、增长率的峰值。当年包括出口在内,国内的工业车辆销量为31万台,年增长率为60%以上。  2012年相比上年,销量有所下滑。工业车辆分会的数据表明,2012年国内机动工业车辆制造企业销售量累计达到28.8662万辆,同比降幅达到了7%。  2012年工业车辆的出口呈现出三个特点。第一,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工业车辆的出口从欧美等发达国家向巴西、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转移。第二,从时间段上看,上半年出口形势较好,下半年出口情况严峻。一些国家设置了对工业车辆的进口限制,如巴西调高了进口税,压缩了我国企业出口的利润空间。第三,贸易摩擦逐渐增多。一些国内企业为了拓展市场,纷纷压低产品价格,这一方面容易导致出口市场混乱,另一方面也容易引起国外针对我国产品开展的反倾销。  竞争更加激烈,行业集中度增加。以叉车行业为例,合力、杭叉、林德这前三家合起来,市场的占有率能达到50%。国内企业如合力、杭叉等,这几年的增长速度很快。同时国外巨头也纷纷抢占中国市场,世界行业排名前16位的工业车辆企业已经全部进入中国。林德进入中国的时间较早,目前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也较高。  行业格局发生变化  2013年行业的格局是否会有新的变化?对此,张洁的观点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行业格局就已经开始发生变化。  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一些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不得不减产、停工甚至是倒闭。不过,由于危机时间比较短,随后就开始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在行业内一些骨干企业工期、供货及特型车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的情况下,一些中小企业又重返行业。一些工期较短、市场急需的特殊车型,往往由小企业承揽下来。不过2011年年中以后,行业境况又在往下走,现在产量在几十台、几百台的小型企业发展又遇到比较大的困难。  行业内、外资企业的比例,这几年来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例如有两家外资企业已经停止在中国的生产,其中一家2007年在中国区的业绩达到顶峰。可几年以后,由于叉车量难以实现突破,经营利润下滑,到2010年其在中国的工厂已经停工。目前该企业在中国销售的叉车都是进口的,而且销售台数下滑较多。  另外,从新进入行业的主机企业来看,大多具备一定的实力,小型企业如果没有特殊的优势很难获得市场份额。如龙工、柳工、山推等知名工程机械企业,已经大举进入叉车行业;汽车行业的奇瑞、比亚迪等,也纷纷利用各自的优势,涉足工业车辆领域。江浙和安徽地区一些企业利用当地现有的叉车配套企业的集中优势,也开始生产叉车。  至于行业兼并、重组,张洁认为,迄今为止,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业内兼并重组的成功案例相比其他行业还比较少。她表示,如果两个企业生产的是互补性产品,这样情况下,兼并比较容易发生。另外,如果企业希望在新的区域开辟市场,如南方企业想在北方开拓销售网络,有可能在北方开展兼并。不过由于国内很多企业做的是相似产品,因此业内兼并案例并不是太多。  电动叉车前景看好  “环保高效叉车、电动车应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当问及未来工业车辆的技术趋势时,张洁毫不犹豫地说。  张秘书长介绍道,前几年国内内燃叉车和电动叉车的占比分别为80%和20%。这几年仓储电动车的销量提高,加上一些客户企业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倾向于选择电动车,因此近几年内燃机工业车辆的占比已降低到78%。  在张洁看来,我国未来电动车的发展肯定会好于内燃车。原因基于如下:首先,世界发达国家电动车的占比基本与我国倒挂。如欧洲,电动车与内燃车的比例为75%和25%。而前些年美国内燃车占比还比较大,近几年注意排放,如今电动车的比例也已经接近60%。  另外,非道路车辆的排放量远远高于汽车。现在叉车的排放还在执行国二标准,而在北京等一线城市,小汽车的排放已经执行国五标准,其间差距甚远,这就对环保高效的电动叉车提出了更多需求。  再者,国内已经具备对电动车的技术储备。以电动车的两大分类来看,目前国内完全具备电动平衡重叉车的生产能力,只是在高起升仓储电动叉车技术力量方面还比较欠缺。电动平衡重叉车三大关键部件———电机、电池国内都已具备相应的生产能力,只是电控还比较弱一些。不过由于国际知名的电控生产企业都在中国设厂,可以通过购买来获取电控设备。  而在仓储车方面,我国生产低起升的仓储车、液压搬运车都没有问题。一些国内企业的产品实现了出口,一些国内液压搬运车制造商给国际知名企业做贴牌,这都说明在这两种车型上,我国生产企业的技术已经过关。主要的技术难点体现在高起升仓储车方面:8米以上高起升仓储车面临的生产困难主要是由于材料、工艺不过关等造成。  对于未来内资企业在电动车方面的发展,张洁则充满信心。她介绍说,早几年,外资企业的叉车在中国的销售形势很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电动车销量好。但近几年,由于内资企业在电动平衡重叉车、液压搬运车、低起升的仓储车方面逐渐能够实现供货,对中端的外资品牌形成挤压。内资企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前进,外资企业从中高端逐渐向中端倾斜,内外资企业最先发生碰撞的就是中端产品。而最先受到挤压的就是那些以中端产品为主的企业。有些外资企业的销量曾经进入国内同行业的前五名,但现在已是今非昔比。内资企业这几年在工业车辆的生产方面迎头赶上,也期望他们在电动工业车辆上有同样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