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末,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引起海内外媒体广泛关注。访问期间,坊间盛传的一起收购案惊动了这位铁娘子,因为这是中国企业在德国最大的一笔直接投资。9月初这个传言变成现实,山东重工潍柴集团正式宣布将以7.38 亿欧元收购德国凯傲25%股权及部分业务的多数股份。 2012对于潍柴集团而言,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1月重组意大利法拉帝的余音未了,9月德国凯傲的战略重组又至,潍柴跨行涉足游艇非核心业务领域,持巨资进入凯傲,接二连三的并购,让外界投来惊异的目光,而掌舵人谭旭光是如何看待后收购整合呢? 梦想之路:一元还是多元? 2005年,潍柴成功吸收合并“湘火炬”,成为我国第一例通过换股吸收合并方式由H股回归A股的上市公司,创造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潍柴”模式。自此潍柴开始高调进入国人的视野,主营产品销量开始问鼎全球第一,营收亦屡创新高,从一个制造内燃机的企业,一跃成为拥有商用车黄金产业链的中国装备制造业重要一级。然而潍柴的目标决不止于此:以整机为导向,拥有核心技术,具备全球竞争力,可以持续发展的工业装备制造集团,进军世界500强,这是全体潍柴人的梦想。 身为潍柴集团掌舵人的谭旭光明白,单靠卖发动机是叩不开世界500强的大门的。 自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及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让众多欧洲企业身陷负债泥潭,这无疑给中国企业带来抄底的时机,收什么?怎么收?也是摆在中国企业家面前的方向性难题。 观察过许多世界500 强企业的谭旭光发现一个规律:经济危机爆发的时候,那些专业领域的公司、产品单一的企业,日子都很艰难。纵观潍柴一路走来的轨迹,现有的发展模式容易受缚于经济发展周期,受制于国内市场饱和度,受困于国家投资政策,因此,单一领域产业链延展的作用对于集团发展梦想的实现非常有限,而从全球化思维出发的多元化战略重组是实现潍柴集团摆脱已存发展瓶颈实现战略转型的“七寸”。 然而多元化的战略,在潍柴战略重组法拉帝时,包括潍柴员工在内的很多人不能理解,这与索尼收购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遇到的情况颇为相似。当时的国际经济界对索尼的跨国跨界收购褒贬不一。然而索尼通过这次跨国并购实现了自身的华丽转型,让索尼完成从电子产品制造商向影视内容生产商的跨越。通过自身技术优势在电影制作中的成功展现,缔造了“蜘蛛侠”的商业奇迹,索尼产品更如蜘蛛侠破竹之势飞入美国电子产品市场。 游艇作为工业奢侈品,受经济周期影响不大,潍柴便可由完全的投资拉动转为投资与消费双重拉动,摆脱对国内市场的过分依赖。对于战略重组法拉帝的好处,谭旭光直言不讳:那就是实现了国内品牌向国际品牌的飞跃,成功实现了国际品牌与中国制造的嫁接。潍柴通过此项战略重组,拓展了自身的产业领域,在品牌国际化之路上迈出了一大步。真正开始了业务结构的调整与 “转型升级”。 潍柴的多元化战略重组思路延展至凯傲,就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花60多亿人民币去买一个深陷债务危机的德国公司,究竟有多大的战略价值?面对再次来袭的质疑之声,谭旭光这样回答: “如果说法拉帝我看重的是他们的品牌,那么凯傲我更看重的就是他们的技术。通过凯傲的技术,我们一步跨入全球顶尖的行列了。” 复杂的收购过程背后,液压核心技术,才是潍柴的终极目标。 长期以来,液压控制系统是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最突出的“瓶颈”,2011年进口额近300亿元。国内企业的短板背后,是液压市场的庞大需求,就潍柴自身而言,核心技术的掌握意味着更多的机会与市场。液压系统与传动系统相关联,当潍柴的产业链向下游延展,液压系统作为一个核心零部件全力助益产业链发展,将为企业赢得绝对的竞争优势。 基于此,潍柴在液压业务领域提出的5年100亿元人民币的销售收入目标,甚至10年内“在液压领域再造一个潍柴动力”的说法就毫不夸张了。 多元化的海外并购亦为潍柴塑造了更具竞争力的“黄金产业链”。商用车、工程机械、船舶三条以发动机动力系统为核心的产业链及整机,加上技术领先的液压系统作为产业链的延伸,这就是潍柴集团的布局。 在潍柴的一个时间计划表上, 2015年要实现2000亿的营收,而法拉帝游艇、凯傲叉车和林德液压系统,在整合过程中就可以实现增量的部分。